【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聂书宁:“蜂”回路转奔小康
2020-01-25 08:06:00 张颖/文 游庆辉/图来源: 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   

              ▲指导采蜜。 

▲向顾客介绍开发的蜂产品。 

▲聂书宁到帮扶养殖户基地,察看养蜂情况。 

▲分批为贫困户传授养蜂知识。 

▲为村民进行蜂疗。 

进入11月,永安境内的野桂花进入花期,养蜂人冬蜜的采收季节拉开帷幕。 

聂书宁开车从永安沿着省道一路向清流出发,沿路去看看附近散放的蜂箱。“今年天旱,花催不开,蜜量也少。”聂书宁有些感叹,“往年这个时间我都会做些网络直播卖蜜,今年量不够,做不来。” 

17年的“酿蜜”生涯尽管艰辛曲折,但是聂书宁对于这份“甜蜜”事业情有独钟,从自家养蜂到带动贫困户集体“酿”蜜,他让甜蜜浸入乡间,让大山里的平凡日子透着丝丝甜味。 

追花逐蜜,打工仔变身养蜂人 

聂书宁今年42岁,永安市燕南街道埔岭村人,现任永安市蜂业协会理事长。他当过车工、糕点师,也种过花、卖过农药,与蜂结缘始于2002年。他结识了一位退休后养蜂的老师傅,开始学习养蜂知识。2003年,他带着师傅送给他的11箱蜂群,开始养蜂之旅。 

说起蜜蜂,普通人最怵的就是蜂蜇人。现场演示割蜜,聂书宁没有穿戴任何防护设施。“蜜蜂不轻易蜇人,动作不要夸张就没关系。”他镇定地说,“我也被蜇过。刚开始养蜂,愁的是没法扩大规模。一次,我发现了一群野蜂,想‘收’回来,结果被叮得体无完肤。后来还是师傅带着蜂框、蜂箱教我‘过箱’,学习把蜜蜂野生状态驯养过渡到人工管理状态。” 

被蜂蜇还只是养蜂时最微不足道的艰辛。养蜂人一年到头在外奔波,“看似游山玩水很风光,其实风餐露宿还得看天吃饭”。聂书宁刚开始养意蜂,每年3月到12月,为了追逐花期,他要在全省各地转场10多个地方,最远甚至“追花逐蜜”到湖北省。晚上赶路,白天休息,他还得给勤劳的蜜蜂放风,时刻关注蜂箱的状况,遇到花期下雨,也曾“颗粒无收”过。 

不断拜师学艺、交友,在实践中学习,聂书宁的养蜂技术有了很大提高,2004年蜂群发展到了20箱、2005年30箱……2009年达到100箱,他还创建了永安市首家养蜂合作社——永安市埔岭青年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嘉露”商标。 

尽管养蜂初见成效,聂书宁还是动摇过:一年到头辛苦不说,夫妻聚少离多,家庭照顾不上,一直要到过年的前一个月他才匆匆回家。 

挺过2008年、2009年蜂业的低谷,2011年,聂书宁迎来了养蜂生涯的第一个转折点。“这一年碰过的壁比以往都多。”聂书宁回忆道,那年直到年关前7天才回到家,感慨“追花”太过艰辛,他就想着“改行”贩牛。由于没有进行市场调查,结果赔了本。贩牛不成,他又尝试管理过一年果园。 

尽管头破血流,但是通过贩牛和管理果园,他感悟到,养蜂之所以不会赚钱,是因为在“追花逐蜜”的10多个月中,严重与市场脱轨。聂书宁转换思路,重新回到养蜂行业。 

为“蜂”代言,聚集起更多的蜂农从普通蜂农成长到如今的“养蜂大王”,青年创业培训让聂书宁认识到了不足,也收获颇丰。不仅获得了5万元无息贷款,得到一对一的创业指导,聂书宁对于蜂产业有了更深的认识。 

从2013年起,他大规模改养中蜂,不用再颠沛流离地四处“追花逐蜜”,既可以照顾家人,又能把更多精力放到营销。 

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聂书宁将自家的产品线进行了拓展:在传统的天然蜂蜜、蜂王浆、蜂花粉等拳头产品的基础上增加品类,例如从原来的枇杷蜜、荔枝蜜、龙眼蜜发展到金橘蜜、野桂花蜜、槐花莲花蜜等七八种,还有油菜花粉、莲花粉、茶叶花粉等。他还陆续开发了润唇膏、面膜、护手霜等,将蜂蜡利用起来。借助全省创业导师成立的商务平台,他把自己的“嘉露”牌蜂产品成功打入了福州市场。 

在做好产品开发的同时,他跑遍永安市大半的乡镇村庄,精心培育了洪田、罗坊以及埔岭、福庄等近10个养蜂基地,并通过发展乡村游、体验式科普等形式进行宣传推广。 

如今,聂书宁不仅自己养蜂卖蜂,还带动合作社数十个农户发展养蜂行业,形成了蜂群500多箱,年产蜂蜜近10吨的规模。2013年合作社被省农业厅评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 

为了聚集更多的蜂农,2016年5月,他牵头成立了三明市首家养蜂协会。目前,全市养蜂规模近万群,养蜂从业人员300余人,年产值达500万元左右。 

从一个养蜂个体户转身变为创业青年,还获得了全国科普优秀人才、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等众多荣誉,聂书宁坦言自己的人生转折出乎他的意料。“以前养蜂是为了自己,就是多赚钱,参加创业培训后,我视野开拓了很多,其实帮助别人也是成就自己。”反哺社会,成了聂书宁的最大动力。2012年,聂书宁成立了永安市创业之家,当年就带动发展了7家农产品小微企业。同时,他多次到永安职专和永安水电学院给学生们上课,用自己的创业故事,带动和影响年轻人。 

身为三明市政协委员,近年来聂书宁一直为蜂业“鼓与呼”。他表示,永安生态环境优良,拥有多种多样的蜜源植物,是个天然的“立体蜜库”。这一生态优势,有助于提高蜂蜜的品质和产量,可发展规模养蜂的空间巨大。养蜂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的绿色无公害产业,具有风险低、易操作、不占地等优点,对困难群众非常适合,而且养蜂劳动力强度不大,适合弱劳力借此创业增收。

“1+1+1”,集体“酿”出“爱心蜜” 

看好养蜂扶贫的潜力,2016年以来,聂书宁带领永安蜂业协会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对象、不同格局走出了一条“养蜂+扶贫”的新路子。 

在聂书宁的影响下,永安上坪乡大进村贫困户邓双郊也通过养蜂创业。自幼父亲去世,母亲离家,邓双郊和爷爷相依为命。为了照顾年迈多病的爷爷,邓双郊无法外出打工,没有稳定的收入加上医药费的支出,让他一筹莫展。 

“他是市扶贫协会介绍过来的,我亲自去他家看了看,很孝顺踏实的一个小伙子。”市扶贫协会给小邓配套了5000元创业资金,聂书宁提供蜂群、蜂箱和技术指导,帮助他建立养蜂基地。 

去年,邓双郊养蜂年收入超过2万元,今年他将蜂群拓展到45箱。聂书宁鼓励小邓走出去,帮他报名参加福建省青年农场主培训班。“这2年我走出去接触了好多新鲜事物,整个人都不一样了。”邓双郊对于未来充满信心,“一群人抱团,有地方交流,还有培训,技术上不愁。” 

如今,邓双郊成为当地脱贫先进典型,也在协助同村其他贫困户一起养蜂。他透露自己还有成立家庭农场的规划,“虽然目前条件还不成熟,但是我正在朝着梦想前进”。 

洪田镇洪田村的残疾人王化意去年才跟随聂书宁学养蜂,尽管目前的蜂群还不多,但是他很开心。“我手脚不便,家里离乡镇所在地又远,以前靠卖小商品维持生计。去年底,镇里残联介绍我认识了聂总,给我分了3箱蜜蜂,每个月还来指导我。我现在觉得有奔头,想好好养蜂。” 

2016年,在永安市残联的运作下,聂书宁带领蜂协的会员们为残疾人免费提供养蜂培训,并首批帮扶26名残疾人认养260群蜜蜂,提供实地调查、布置送蜂、配送工具、养蜂技术后期跟踪等服务,形成“协会+会员+贫困户”结对帮扶和“传授+帮助+兼顾”技术服务的“1+1+1”精准扶贫模式,实现共同致富。洪田镇小磉村贫困户林何庚是在这一模式下摆脱贫困的。他是一名智障人员,同村党员张晓宇是一名退伍军人,养蜂意愿较强。2017年,由永安市科协牵头,永安蜂协与张晓宇、林何庚分别签订“三方帮扶协议”,两人一同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再由张晓宇帮扶带动林何庚发展林下养蜂,蜂协承诺为其每年收益4500元兜底。两年来,三方通过“1+1+1”养蜂帮扶模式,林何庚实现了养蜂蜂群40余群,收入近2万元。 

2017年至今,聂书宁先后与100余名贫困户建立各种形式的养蜂帮扶协议,开展提供蜂源、教授技术、回收销售一条龙服务。2018年,永安市蜂协还和市扶贫协会发起“爱心蜜”认购,当年认购量就达2000公斤,不仅解决了销路问题,而且实现了扶贫资金的“裂变升值”,销售获得的回收资金与投入周转金形成的差价收入7万元全部转入协会继续用于扶贫。 

“我们通过精准扶贫实现了蜂产业发展、蜂农(贫困户)增收、扶贫资金增值、消费者吃上放心蜜、生态可持续等多方共赢。”聂书宁说。他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继续谱写“将‘甜蜜事业’进行到底”的精彩乐章。(张颖/文 游庆辉/图)


图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