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砚边临池笔记——临何子贞争座位有感
2020-04-02 08:20:00 杨志高来源: 永安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   


《师说》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学书之师有二。一曰碑帖,二曰师从。

碑帖者,上古之甲骨、钟鼎、摩崖、碑刻,中古已降之名家墨迹,灿若繁星,琳琅满目。且意趣殊途,承袭各方。故而千人千面,别之天壤。

师从者,乃指从师于何人。近有良师益友,吾从而师之。远有明师良士,吾从而师之。从师之因在惑,惑而不从师,其惑终不解。

去岁,余从长沙龚晓秋习颜。从祭侄文稿入手,并深入研习争座位。晓秋师习颜多年,又得刘文华先生耳提面授,书风日臻醇熟。其小行书颜面参以米书,沉着而不失灵动;其大字尤为精彩,浑厚苍茫,诡异朴茂,让人叹服。

然余至今仍未能一探毫厘。在用笔之旨趣,惑终不得解。乃知书法至深至难也。学书之惑,如人之染疾。须觅得良医,取得良方,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庚子三月,余临习颜争座位。以龚师笔意临之,略有所得,临毕观之,仍满目狼藉。乃上网浏览古人临争座位墨迹,如获至宝。苏子瞻灵动洒脱,多有蒙诏帖意趣;刘石庵端庄典雅,似有王觉斯味道;钱南园浑厚朴茂,更得篆籀笔意。

及见何子贞临本,沉着而不失灵动,端庄而不失趣味;笔笔交代清楚,纤毫毕露。如遇良方,乃捉笔临之。临毕观之,竟于吾用笔之弊有奇效。细思余书之弊,流滑而失劲健,轻浮而失沉稳。特于连带处,因工夫不利,未能清爽自然,流动婉转。而何子贞之书恰如秘方良医,能治吾书弊之疾。


图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