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流淌——读《林健篆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022-12-06 08:00:00 李祖仁来源: 永安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   


       


       清晨有雨,有凉意。静静地读林健先生的“篆刻心经”。

       林健先生致力研究秦汉篆隶,并融于篆刻之中,风格雄劲奇肆,强悍中杂调皮之状,开合处有幽默之趣。先生以53方篆刻作品结集,以彰境明悟。其中,或淳净、或宏状、或气韵、或禅情,皆为心境之流淌。字法、刀法、章法不求尽善尽美,但求合乎心境,甚得天然意趣。

       文字创始,以象形为依据。文人写意,由八法而导源。故古来擅篆刻者常擅书。林健先生主张“印从篆出”,字形的起伏开合、线条的互相穿插以及俯仰曲直、粗细、疏密等的处理极富创见。先生力求字法的源渊来由,又善于安排变化,在表现新鲜奇丽的同时,不乏古雅之意的流露。先生以三国东吴方笔篆书为用笔之基,参秦刻铭文来增强其纵横变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篆书风格与笔法,有效地强化了印风的特异性。既重传统功力,又富丰富想像,殊为难得。

       艺术创作即有规范又无定法,篆刻之韵,在心性与气格。篆刻家常常将人生经验与阅历体悟融入刀笔,或宽博厚实,或活泼灵动,用自己的方式演绎自在欢愉。“欲得妙于笔,当得妙于心”,先生将篆刻化为生活的艺术、艺术的修行,渡己亦为渡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读先生心经篆刻作品之参究,觅得菩提,领悟微妙圆通无上法,洞明三千大千。

     “书以印入,印从书出”。由书入篆,笔到则意出,刀到则韵生。演绎天地乾坤之生机,返入浑元,顿见真如自性。篆刻无定法,得自然者即为上法,至于无法之境。林健的印作善于造险,入印文字极富个性,审美感觉上有一种古中透着新,新中含着古的奇丽矫健之感。先生之印字与篆书浑然融为一体,见其印如观其书,赏其书亦可知其印。林健先生曾说:“书法、篆刻以线条为生命,文字之线条与造型相辅相成,线条形迹与作品风格息息相关。线条精善美,令人有入木三分之感,此非三年五载所能修成,故有一下笔便见功夫之说。倘若只图形式折改翻新,或可惊诸凡夫,一时风行,却因才力不逮,易被他人套用,欲求久远流传,谈何容易?故创新者旨在创线条之新,苟能于寻常一画之中,别具筋骨风神,即可终身受用不尽矣。”

       师古而不泥古,兴致所来,操刀刊石,则物我两忘,刀之所至,意与物融。林健篆刻,甚得齐白石之精髓,用刀劲健与猛厉,线条恣肆雄奇。先生将吴昌硕的苍浑与大气,与黄牧甫的洁净、凝炼相结合,自成一格,成就古朴典雅而又奇诡多变的韵味。“五蕴皆空”“心无挂碍”,莫道禅机无处寻,石上禅意已十分。若能于印中悟得“形中无常,意中不滞,法中不拘,心中无著”,便是勘破禅机。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世人借书法养心,先生籍金石修性。禅宗公案有言“平常心是道”,先生以“通道必简”的艺术主张,见素抱朴,用篆刻艺术展现儒释道智慧,崇先贤之睿智。大家,广纳圣哲之学,胸有道义。书者,艺至从心不逾矩,将境地纳入艺术,将艺术融入生活。陈子奋先生评价林健:胆大如海、腕旋如天、一以贯之、亦圆亦妍。解牛中肯、放马不羁,惟其不离成规,故能反乎成规。

      苏轼云:“古之论书,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林健先生证佛法于心源,妙于了悟。书法金石释道兼容一体,禅风自生。静入红尘观自在,书道禅心赋金石。他予金石以禅心,印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先生独白:“自古于艺术能别开蹊径者,皆学有激渊源、贯通古今之变,而成佛祖……我自幼游艺书法篆刻,不胜愉快,今逾古稀,更足以忘岁月,益延寿”。

       浅冬的雨,虽清冷,却不见闲愁。窗外的雨,疏疏密密,都是净,都是禅。(李祖仁)

 

       链接:林健,194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著名书法篆刻家。师事沈觐寿、陈子奋两先生。出版有《篆刻字汇》、《补砚斋书法篆刻》等。


图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