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清明】清明习俗
2023-03-31 10:43:54 聂顺荣来源: 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传统节日。清明节约始于周代,迄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承继着许多古人的风俗习惯,大量描写清明习俗的诗词足以佐证这一点。

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内容。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扫墓祭祖的习俗。这一天,人们扶老携幼来到墓地,将酒食果品供奉先祖墓前,焚烧纸钱祭拜。“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著名的《寒食野望吟》,写的就是清明节扫墓祭祀,缅怀先人的悲伤情景。宋代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抒发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催人泪下,堪称清明悼亡词中的杰作。此外,韦应物《寒食日寄诸弟》、高菊卿《清明》、高翥《清明》、黄庭坚《清明》等诗,都真实而生动地描摹了古人扫墓的情景。

清明时节,自然界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到郊外“踏青寻春”,是清明节的又一习俗。清明踏青习俗,据考始于唐,盛于宋,时人谓之“游春”。北宋诗人程颢的《郊行即事》:“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描写的正是清明郊游赏景的欢乐场面。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一生清苦孤寂的宋代诗人王禹偁,清明之日无花可赏、无酒可喝,连柴火也还是昨晚从邻居那里讨来的。然而,这天凌晨,诗人点燃孤灯,坐于窗前,静静地捧读诗书。这是多么高雅、富有情趣的清明啊!体现了诗人王禹偁虽贫亦安,虽苦亦乐的心境。

荡秋千是清明节古老的游乐民俗之一,因此也有人把清明节叫秋千节。杜甫《清明》诗云:“十年蹴鞠将雏运,万里秋千习俗同。”道出清明时节民间秋千设置的普遍。刘禹锡的“秋千争次第,牵拽彩绳斜”,则刻画出少女们荡秋千的情形。此外,郑谷的“村落清明近,秋千稚女夸”,王建的“少男少女重秋千,盘巾结带分两边”,洪觉范的“花板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降仙”。元代马臻春的“院落秋千谁家女,彩绳掷起过墙高”等诗词,都是唐宋时荡秋千风行民间的最好明证。

清明插柳、戴柳的习俗源远流长,宋代尤为盛行,不仅门前插柳枝,而且还头戴柳条帽圈。宋伯仁在《清明插柳》中写道:“清明是处插垂柳,院宇深深绿翠藏。”《千家诗》云:“节候近清明,插柳穿戏户。”可见古时清明插柳之盛。古代清明妇女常戴柳以作时令点缀,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表现了人们珍惜春光的良好心愿。

放风筝是清明前后人们最喜爱的雅俗。唐代高骈诗云:“夜静弦音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生动描写了当时风筝竞放的情景。清代高鼎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更是把清明放风筝的情形描绘得栩栩如生,成为吟咏风筝之绝唱。

古人在清明还有蹴鞠、拔河、斗鸡、斗草、扑蝶等习俗。“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这是唐代诗人王建描写清明蹴鞠的场面。唐代张说:“今岁好拖钩,横街敞御楼。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斗力频催鼓,争都更上筹。”再现了当时拔河之盛况。“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内人对御分明看,先赌红罗被十床。”是唐代花蕊夫人专咏斗鸡乐趣的。唐代白居易“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描写了斗草游戏的场面。“街头女儿双髻鸦,随蜂趁蝶学妖邪。东风也作清明节,开遍来禽一树花。”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清明》中描绘女孩子扑蝶嬉戏的场景。


图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