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茶,一米阳光,翻阅汉平兄寄来的《篆书唐诗三百首》,闻着淡淡的油墨清香,在有些感叹的同时,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以金文创作创作唐诗三百首,非学富五车,又善于贯通融会、逻辑推移者,不能为之。 我与黄汉平结识,源于同在刘洪洋导师工作室研修。他比我年长,故称他为“汉平兄”。研习中,汉平确立了篆刻主攻写意性古玺印章、篆书以西周金文为主的学习方向。汉平兄谈吐斯文,为人朴厚低调,平淡谦和。近十年来,汉平兄的篆书篆刻作品入展中国书协和西泠印社等全国性展览及省展40多次并有获奖。 汉平兄在寂寞的金文创作唐诗的阵地上,经过三年七遍的反复书写,诚为不易,从中显示出一个书家十分难得的优秀素质。为了追求文字规范与字法统一,近年来,汉平参加了中国文字博物馆主办的习书高研班、鼎甲古文字艺术创作研修班以及其它相关培训,购买了大量古文字书籍钻研古文字学。 汉平兄的篆书初学《石鼓文》《绎山碑》《三坟记》、《袁安碑》和清篆,后主攻大篆,对《毛公鼎》《墙盘》《白盘》《大盂鼎》《散氏盘》,以及甲骨文、秦诏版、汉金文、简帛书等均有研习。在创作中,汉平兄追求秀劲圆健、苍茫浑朴的线条质感。扬弃商金文的块面结构,使之纯化、线条化,然后再将一笔一字以至一篇线条匀圆一如,纯净洗练。他将金文单字纳入到行列有序的行款框架之中,字的内部结构也以正交的框架为参照而建构,纵横排列的分割,使内部的空间均衡有序。线条的纯化增强了对于结构空间的塑造。篆法上能将先秦金石、鼎铭、两汉碑额、封泥瓦当信手撷来,左右逢源,各成佳构。 当代篆书创作因受各种观念思潮影响,写意书风一度风靡书坛。篆书创作偏于工稳小篆,偏于清人篆书,金文创作虽有转机,但在展览导向影响下,实质上又滑向了新的浅露和单一。而汉平兄却能不受时风所限,精心致力于静穆俊秀、温润滋华的金文的研究与创作,无疑为喧闹而浮躁的书坛吹入了一缕清风。 金文创作一直为历代书家所推重,然陈陈相因,几成定势。汉平兄问津于此,能承袭古法而不为所囿,在章法结字点画上靠近古人,追求疏朗的章法,古拙的结字,别有一番情趣。他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称道。 汉平兄的最大快乐就是创作,他在创作中,可以忘怀得失,秉持本色,不为五光十色的时尚所侵染,恰可在时光的点滴中,让岁月不断去增色。汉平兄说:唐诗三百首创作的尺幅以小品为主,并把不同形状的扇面、斗方、中堂、条幅等进行交叉使用,再辅以书写节奏、字形的粗细、正欹、长短、宽窄变化及轻微的墨色变化。100多方姓、名和起首章的交叉使用,使作品用印也十分丰富,以减少读者视觉疲劳。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将金文抽象化了的线条与结构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富有生命与力量的美。 浅夏,伴着明媚的光影,有一种淡然之美。静静地读《篆书唐诗三百首》,婉转流动,遒敛而凝重的东方古文字之美,诗境般的节奏和韵律,令人不忍释卷。(李祖仁)
链接:黄汉平 ,字石川,别署知星(心、新、辛)轩主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京东印社副社长,湖北省篆刻院研究员。曾出版篆刻作品集《印坛点将-黄汉平》 |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