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小回乡三日,早餐安排都是粿条活肉,要求换个口味。于是在街边小店点上一碗鼎边糊,二个油饼,一块芋粿。淡淡醇香入胃,便幸福感满满的了。 鼎边糊也是永安人的早餐选项,原料是籼米磨成米浆,待锅里水开后均匀地在锅边挂浆,再放入虾米,肉丝,紫菜,青菜等辅料煮制而成。如果佐以油饼,更加可口。 油饼,原料也是用米浆拌葱花,做成饼状,放入油锅,待两面金黄后取出沥油。外酥内嫩的油饼,是搭配鼎边糊的最佳伴侣。一碗鼎边软滑润口,二个油饼脆爽奇妙。一酥一软,一干一湿,美味可口,亦是烟火生活。 鼎边糊始于何时,无从查考。清代郑东廓所著《福州风土诗》写道:“栀子花开燕初雏,余寒立夏尚堪虑,明目碗糕强足笋,旧蛏买煮锅边糊”,由此可见,锅边糊这道小吃在福州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据说,此小吃由榕城传入燕城,时久成俗,传统的永安人家几乎都会做鼎边糊,永安人称之鼎边炆,方言“鼎”即铁锅,鼎边糊便是在锅边缘煮熟的糊状食物。“炆”属中原古语,用微火焖煮之义。 福州鼎边糊用蚬子汁为汤,而永安的汤汁用猪骨等熬制。孩提时光,外婆的鼎边糊最是让人垂涎。一口大铁锅,锅底火要烧至锅沿整圈,锅中先入些食油,放入葱白、蒜头煸香,随后推入肉丝、黑木耳丝翻炒,再放虾米、紫菜,加入骨头汤。汤水烧至小沸,用削头的萝卜蘸食油在铁锅上方沿圈抹一遍,然后装一小碗米浆沿锅边薄薄浇淋一圈,盖上锅盖,让汤汽去蒸米浆,揭盖用锅铲以极快速度将烙、蒸熟的米浆,沿锅边铲入锅内汤中,变成了卷的薄薄的米浆片,连续数次,再撒些葱花即可出鼎。 老辈人说:用铸铁鼎炆鼎边糊最为地道,而吃鼎边糊定要配上虾酥。虾酥也是用籼米浆,但要加黄豆浆和米饭,配比极为重要。浆料加入切碎的韮菜搅匀,用凹铁勺装上,中间留一钱币大的小空洞,桨料中嵌入小虾,包裹好米浆,放入油锅中炸熟。 一碗鼎边糊,一种家乡的味道。醉心于传统的古早味,不只是小吃,更融进了暖暖的回忆。(李祖仁) |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