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斋朱迹平正有味
2023-07-18 08:39:02 李祖仁来源: 永安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   


        学军拍得《宽斋朱迹》,有兴拜读,一股书香幽幽涌来。是谱原石共拓五十部,凡集印都三十六方。

        宽斋乃恩师李刚田先生之斋号,先生追求心境之宽,处世之宽。先生对印史、印论之精通,致其朱迹特有味道,别有一种光风霁月之清雅。

       一方篆刻作品,篆法、刀法、字形、词句乃“躯体”。而情感、风神、节奏等,却是“灵魂”。篆刻出“味”,往往就出在这“灵魂”上,故此只能靠细细品味,方可悟到。有“味”之印即谓之篆刻,无“味”的印只是印章。

       宽斋朱迹根植秦汉,以缪篆为宗,浑朴而圆融,含蓄而纯净。简约而不简单,是一种韵味的呈现。无味之味乃至味,却是一种饱满的韵味。如孔子云:“质有余者,不受饰也。”从有色上升到无色,从有味升华为无味,从而使朴素的本色味道成为至美。先生追求的正是一种平实大度之美。先生平时作书作印,多精谨而少萧散,多内敛而少张扬,淡然之中见精深的追求。

       宽斋朱迹用篆讲究,用刀遒劲挺拔,章法平中寓奇,寓巧寓拙,又中正冲和,淡而有味。其线条介于让之与牧甫之间,见刀见笔,爽利而又力透纸背,静中寓动,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沉着痛快,一气呵成,见醇见厚见趣味,分朱布白一任自然,没有刻意安排,简洁明快,有窗明几净之境。

      先生强调:“篆刻中不管如何表现笔墨情趣、经营位置以及文人的书卷气等,首先要有“金石味”,才是篆刻。”篆刻要有“味”,须有学识修养,有字外之功。先生摹古上“脱化生新”,不断溶入自己的个性之“味”,将带有弧线的边框形式引入了自己的篆刻创作中。汉字之线与线的组合特质,与世界设计理念的先锋性元素有着高度的契合。先生的篆刻取资广泛,以“印外求印”之理念,采撷各种文字素材入印。楚简入印,先生是国内最早的探索者。

       先生的篆刻出典以秦汉为体,黄牧甫为用。惊人处不在貌,而在微妙玄机,方寸天地,画眼在一点,所以耐看。如白文印“楚狂人”、“梦采华芝”,横势中正反互变的刀法,破除了平行中的雷同和刻板,疏密对比较为强烈。“君子不器”、“日有喜”以战国楚篆入印,虚实相生,强化了刀法笔势中的写意味;“肖形”印在厚重凝练的刀法中寻求稚气未尽的天真,又营造出简约古朴的印风。朱文印“花非花”、“有平常心”线条圆转,笔划饱满,表现出方、平、均、叠、满的视觉效果,使原本平淡无奇变得空灵生动,具有虚实相生的美感,增强了印式的写意趣味。先生篆刻有自己独特“做印”之法,一般地看残破较少,但却很自然地加入了一些“音符”,有一些“和声”在里面,在刀刀生发之中见激情。

     “刀法者,所以传笔法也。”先生力求“有笔又有墨”,在刀法上追求齐派的表现,但又不同于齐派,他把齐白石爽利、石花崩落的感觉与金石厚重结合,用刀生辣挺劲厚重。先生借黄牧甫之刀法刻出自己的书法风格,古朴浑穆的气息表现在刀锋之下,别具一格。通过用刀,表现出“对象”的外形,结构,并刻画“对象”的精神状态。运刀之要,贵在随字所适,刀笔浑融无迹可寻,神品也。先生说:刀法意识是篆刻家的一种重要意识。要运用黄牧甫的创作理念实现新的变化,这才是高手。

  孙过庭《书谱》中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得平正,务追险绝;既得险绝,复归平正。”先生是深谙其理的,作为人格修炼之心画,在宽斋朱迹之中更多的是本真,但在技艺老练之后貌似规矩,险绝已蕴含其中了,可以看到深层次的内在审美,人格修炼层面的意境。先生认为:“失平直则易失古质,仅存平直则易失生动,一味求平直中之变化,又难以浑然天成。故变化而不失醇古,不露迹象,方为上乘之作。”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明·项穆说:"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王昱说:“立品之人,笔墨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乃做人之道,亦是篆刻之道。

  弘一法师云:“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充内形外之谓美,正气之人,落笔也有正气。宽斋朱迹,独树一帜,每每读之,收益颇深。刚田先生为人亲和,为艺周慎,谦逊、坦率,话语间给人一种不怒自威之感。颇受大家尊重和喜爱。(李祖仁)



图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