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见真章——读《西泠印社历任社长印谱》
2025-03-24 10:06:04 来源:   责任编辑: 肖潇  

学军过来泡茶,出示《西泠印社历任社长印谱》,此乃原石精拓,印林瑰宝,艺苑珍奇,实属难得。学军又嘱题跋,借此机缘,认真研读。

此印谱连史纸线装,二册一函。西泠印社出版社以目前集得西泠印社已故社长、副社长原印可作为拓印者为准,为一九九九年初拓,是研究篆刻艺术的难得资料。

首任社长吴昌硕,金石书画俱佳,其篆刻浑厚古朴,气韵生动,开一代新风。马衡、沙孟海、王个簃、方介堪、诸乐三、钱君匋诸公皆学养深厚,印风各异。或劲健凝练,或疏逸清丽,或奇崛多姿,无不令人激赏,为后学提供多元的取资路径。

印谱中沙孟海、方介堪、钱君匋、诸乐三以魏碑、隶书、简化字入印,通过点画、结体、空间关系上多元的“印化”,让楷书印具有别样的审美意趣,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些创新之作,带着浓厚的时代气息。不同的表现手法,丰富了篆刻的创作语言,拓宽了印章的审美视域。

其实,“非篆书印”自古有之,汉代即有“少内”“门浅”隶书印等零星发现,东晋“零陵太守章”采用的是楷书,且已相对成熟。明朱简《印品》中曾说:“印字古无定体,文随代迁,字唯便用”。清代,篆刻大家蒋仁、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等也都在非篆入印进行尝试,但确乎是偶尔为之。 “非篆书印”在篆刻艺术中只是“聊备一格”,始终未获应有之地位。印宗秦汉观念的形成,亦制约了印人的取法范围,从客观上极大地限制了“非篆书印”的生存与繁衍。楷书印作为一种独特的印章样式,经过千余年之发展,审美旨趣不断拓展,“楷书印风”必将受到当今篆刻界的关注与青睐。

览印谱,如与诸位大师对坐,聆其教诲,感其风范。诚为后学之幸也。(李祖仁)


图片精选